黄公望:用腿画成的《富春山居图》黄公望:用腿画成的《富春山居图》◎元——1269-1354年
史上最努力的不老明星刘德华先生和史上情商最高的女艺人林志玲小姐主演的《富春山居图》将这幅600多岁的古画推成了像《清明上河图》一样的爆款。可能因为这部电影口碑太一般,营销范围又太广,再加上两位大明星的号召力,现在全国人民都知道它了。
大家为什么要抢《富春山居图》?因为是传奇国宝啊!然而电影并没有告诉大家这幅画的故事。现在,我想说给你听。
这幅画被分为两段,前半段名为《剩山图》,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段名为《无用师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听着特别像一幅被分存两处的藏宝图,谁要是能把它合起来,那就是king of the world!这幅画确实在公众面前合过一次,这是后话,现在咱们要从《富春山居图》的创作者、元四家之首——黄公望讲起。
纸上江湖
黄公望本姓陆,黄姓是过继后改的。他没有显赫的家世,做过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后来被人牵连进了监狱。出狱后,他干脆放弃仕途,穿上道袍,入了全真教,从此浪迹江湖。
元代是文人画发展最自由也最特殊的时期,像赵孟頫这种在蒙古人手下混得风生水起内心却无比纠结的只是少数,更多人还是对现实感到失望,转而寄情山水,比如钱选和黄公望。朝代更替,时局混乱,但山水从未改变!它们安安静静,岿然不动:我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你们。
中国文人的标杆和精神偶像,非魏晋时代“竹林七贤”莫属,他们是一座永远高不可攀的山峰。从赵孟頫开始,失意的元代文人抛弃宋朝的靡靡之风,学习晋、唐,效法魏晋文人,将绘画作为直抒胸臆的窗口,在山水之间寻找内心的平静,文人山水画又到了一个鼎盛时期。黄公望就是这种潮流坚定的拥趸。
中国人讲究追根溯源,宗派特别重要,像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什么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宗派。绘画是纸上江湖,黄公望师承了魏晋文人的风骨,又师法了五代董源、巨然这两位山水画奠基人。不过他开始学画的时候,已经50岁了。
大器晚成,我笔画我心
“好事者”就是得此画的人,他在1344年将此画拿来给作者本人欣赏,黄公望一高兴就写了个题跋。这些信息充分说明了这幅画创作于1344年之前,也就是说,这幅画早于《富春山居图》。
①《溪山雨意图手卷》纸本水墨 26.9厘米×106.5厘米 中国历史博物馆
卷首:溪山雨意
题跋:此是仆数年前寓平江光孝时,陆明本将佳纸二幅,用大陀石砚郭忠厚墨,一时信手作之。此纸未毕,已为好事者取去,今复世长所得。至正四年十月,来溪上,足其意。时年七十有六,是岁十一月哉生明识。
倪瓒题:黄翁子久虽不能梦见房山、鸥波,要亦非近世画手可及,此卷尤其得意者。甲寅春倪瓒题。
王国器跋尾:青山不趁江流去,数点翠收林际雨。渔屋远模糊,烟村半有无。大痴飞醉墨,秋与天争碧。净洗绮罗尘,一巢栖乱云。调寄菩萨蛮。筠菴王国器题。
元代的绘画真是贴心,作者不再羞涩地躲在画面背后,而是开始大大方方地写下文字,给后世“好事者”留下确实的证据,所以读题跋非常重要。还有一点,如果一幅画上有作者的题跋,那这肯定是元代之后的作品,这也是判定古画年代非常重要的一点。
卷首“溪山雨意”四字是文徵明长子文彭所题,这正是这幅画名字的由来。倪瓒在画上题了一句话,赵孟頫的女婿王国器则作了尾跋,他俩的题跋没什么特别信息,主要是夸黄公望。其实,古画最迷人的一点,便是画上的时间过得很慢,作者多年前画的画,十几年后题字纪念一下,再过30年,另一位朋友也来点评一下。元朝都走到了末年,沧海桑田,可是在这幅画上,他们好像还是不紧不慢。
这时的黄公望,并没有令人惊喜的笔触,基本上遵循着赵孟頫引领的绘画风格,构图隔水置景,平远悠长。笔力还是以董源、巨然的披麻皴为主,只是细节繁复起来,干笔与湿笔交替运用,画出远近景色的空间感和整体画面的稳定性;山峰上还仔细地点苔(用笔再点上一点儿小点点),表现南方山水的烟雨朦胧。
《溪山雨意图手卷》局部
《溪山雨意图手卷》是黄公望早期的绘画风格,到了他70多岁的时候,才有了传奇中的战斗机——《富春山居图》。
七米长卷,都不知从何说起,先夸一句给自己壮个胆。《富春山居图》就是绘画界的《兰亭集序》啊!从1347年到1350年,黄公望耗费了3年时间来描绘他隐居的富春山。
题跋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归隐富春山,画这幅画送给无用师傅,因为天天在外面玩儿,兴致来了就画几笔,所以画了好几年才完成。无用师傅怕好事者抢画。那些想抢画的人,你们先看看卷末,这是我送给无用师傅的,画了这么久,谁敢抢我跟谁拼了!”
中国水墨长卷要从右向左看。和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不同,长卷讲究散点透视,简单说就是,不科学,用眼睛画画。黄公望每天白天去富春山里暴走,走哪儿画哪儿,回来再根据草稿完成《富春山居图》。所以,虽然这幅画是平面的,但视角多变,随便打开一点儿都能独立成画,买一幅等于买了很多幅,是不是超值!打开长卷,卷首依然是元代典型的河岸前景,紧接着几座高山,向左边蜿蜒前行,自然地将画面分割成几块,这应该是站在一座高山上远看的视角。再往下,山突然变大了,他下了山,走到河边,平视远方。转眼间,他又走到树林中,郁郁葱葱的树木触手可及。好不容易翻过两座山,回头望,刚才身在其中的山峰已变成遥远的倩影。这种视觉上的重叠和拉伸是西画那种科学画法永远无法达到的效果。什么叫身临其境呢?这就是。黄公望就像一个称职的导游,带着你游遍富春山美景。
②《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前半卷)纸本水墨 31.8厘米×51.4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后半卷)纸本水墨 33厘米×636.9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
题跋: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剳,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印:黄氏子久一峰道人
在技法方面,山的体积感和葱郁感完全由笔“书写”而成,不加渲染,皴擦也比以前的画中少了很多,越往后竟然越“潦草”,律动感却越来越强。近景山脊部分多用干笔淡墨,山脊上的树用湿笔浓墨来突出,正好也显示出了山的质感。远山只用干笔一笔带过,水面更是不加修饰,蜿蜒在山林之间,自然天成。
为什么说《富春山居图》就是绘画版《兰亭集序》呢?元代是文人画兴起的年代,“文人画”的一个标准就是重意不重形,用黄公望自己的话说:画不过意思而已。他画出的是他看到并投射到心中的富春山,而王羲之酒醉后的《兰亭集序》,20多个“之”字没有一笔相同,写的也是那个“意思”,这才是文人的表达方式。在唐代之前并没有文人画,那时画画的都是匠人,画皇帝指定的宫廷画,画寺庙壁画上的神仙,让画啥画啥,并没有多少文化,根本画不出那个“意思”。而在元代,外族人当皇帝,很多有文化的汉族文人遭到排挤,都去画画了,这才形成“文人画”的大爆发。
对黄公望来讲,这是画得最快也是画得最慢的一幅作品,笔力变化无穷,气韵天成。它没有工笔细描绘的景色,完全由气韵牵动。3年之工,每一笔都是兴之所至,却像一气呵成。
开头我们聊过这幅被一分为二,像冒险故事中的藏宝图,身世传奇,那这种传奇是怎样造就的呢?
这幅画的第一个主人应该就是那位“无用上人”,到了明成化年间,沈周得到此画,拿去给一个人题跋,结果那人的儿子将它偷走,从此人间蒸发!100年后,这幅画落到了明代大艺术家董其昌手里,董其昌对此画简直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到晚年还是将这幅画转卖给了大富豪吴志正。
国宝历险记
《富春山居图》可是堪比传家宝啊!这之后被卖来卖去,又卖身又卖艺,造福了不少书画家。到了清顺治年间,宜兴收藏家吴洪裕得到此画,视若珍宝。爱成什么样子呢?爱到在他弥留之际,仍死死盯着身旁的这幅画,说了句:“It's my precious,烧!”
史料记载:“先一日焚《千字文真迹》,自己亲视其焚尽。翌日即焚《富春山居图》,当祭酒以付火,到得火盛,洪裕便还卧内。”全家人都惊呆了!不过,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还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宝贝抢了出来,顺手扔了另一幅进去,演了一场“偷梁换柱”。画作传到吴家后人吴寄谷手中时,他把烧出几个洞的画心重新揭裱,居然能拼出一丘一壑,于是他把本来在画尾的黄公望题跋移到前面,称卷首这段为《剩山图》,另一段为《无用师卷》,这就是一幅画分两段的缘由。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因为可以趁机再嘲笑一下乾隆皇帝。这幅画被卖来卖去,造福了不少书画家,市场上自然就会有很多仿品出现。乾隆一心要在民间搜罗珍品书画,满足自己是个“文化人”的虚荣心。结果弄来一幅仿作,他得意地在这仿品上盖满了自己的收藏章,写了各种题跋,总共题了55处,所有空白地儿都被他题上了字。可想而知,这仿品已然面目全非。后来,流落在民间的《无用师卷》真迹被收入清宫,不知乾隆是不愿意承认自己错了还是累了,总之真品幸免于难,被分到《石渠宝笈》次品,没有被题满“赵孟頫体”。现在,这真假两幅都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快雪时晴图》纸本淡设色 29.7厘米×104.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
《剩山图》的命运更是坎坷,甚至一度失去消息。直到抗日战争时期,被大画家吴湖帆发现并收藏,从此,吴自称“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当时,浙江省博物馆的沙孟海知道后,一心想要吴湖帆把这国宝“上交给国家”,各种软磨硬泡,又托谢稚柳等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吴湖帆忍痛割爱,把它赠给浙江省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两幅残卷几十年来一直没有重逢。2011年6月9日到9月25日,台北故宫博物院和浙江省博物馆联合主办了“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展览历时两个月,《剩山图》与《无用师卷》同展同收。一幅画,两段故事,分开了360多年,终于合二为一。
传说黄公望70多岁时脸上还没有皱纹,如孩童一般,世人都说他修成仙人了,我觉得也是。